金榜之路
学大陪你
个性化辅导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麦可思研究:社会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由教育不平等所导致

来源:麦可思研究     时间:2016-05-25 16:05:16


社会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由教育的不平等所导致的

近日,一篇关于“寒门学子”的文章流传在高校教师圈,有关“寒门再难出贵子”和“阶层固化”的讨论愈演愈烈,人们似乎也更加肯定,寒门学子越来越难以与城市中产家庭的同辈抗衡。然而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社会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由教育的不平等所导致的,所以教育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而教育可以做到的,就是尽其资源所能去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

一名弱势学生克服自身劣势,被大学,尤其是精英大学录取是一回事;这名学生在标准时间内获得学术上、社交上和心理上的茁壮成长又完全是另一回事。

每次回纽约,我都会和我在布林莫尔学院的校友们聚会。其中有一个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一直感觉这个姑娘家里条件不错(通过她的衣服的质感等一些细节),总猜测她在本科时一直装穷。终于,毕业五年多以后,她坦白告诉我,她爸爸开了很大的公司,大到需要为了减税开一个基金会。而她今年业余生活中要发愁的事情是怎么把上百万美元花出去,办一个豪华派对。

在本科的时候,我压根儿没有想过同学们的家庭背景区别。我们几乎从来不会讨论在哪里买衣服,也很少炫耀寒暑假与家人到哪儿旅游。学校确实创造了一种文化,让同学们觉得最酷的事情就是做一个有趣的人,做一些有意思的事情,而不是炫耀一些物质上的条件。当然,物质上的优劣也能决定你能否成为一个有趣的人。比如说,如果你有钱,自然可以参加好的暑期项目,去上马术或者网球课,去听音乐会,去好的餐馆吃饭。如果你没有钱也没关系,在学校的支持下,你也可以做得到。

1.国外大学这样对待贫困生

暑假有奖学金

同学们会聊起自己放假时参与的活动、去过的地方,而这往往是因为我们申请了学校的奖学金或者助学金,让我们有机会在假期开展有意义的活动。暑期有各种奖学金或者项目,学生们可以参加活动,进一步扩展自己的兴趣,从在秘鲁开展考古学研究,到在欧洲学习绘画,到在非洲参与疫苗推广活动,学校都设立了各种奖学金供学生申请。

补贴课外活动

马术课程在校外需要50~100美元一次,但是我们学校补贴后只需要10美元一次,而且有校车接送。你会以为,在费城或者纽约进行周末的玩耍,学校不会管得那么宽吧?其实学校早已为家庭条件一般的同学准备好了汽车票与火车票,只要去办公室领取就行。而在某些学校(比如哈佛),一定家庭条件以下的同学可以享受学校为其提供的免费观看演出和电影的机会。这样,同学们一起约着出去娱乐的时候,不用担心自己付不起钱。

当然,并不是每个学校都有这样的优惠政策,而每个同学的感受也不一样。我之前看到一篇文章,写他作为哈佛大一学生,给大三学生端酒搞卫生来挣钱。因为他家境贫寒,不仅要在大学里自己照料自己,还需要给家里补贴,给弟弟妹妹抚养费。所以到了大学,即便有了奖学金和各种补助,他也不在自己身上花钱,而是想着尽量能够赚一点外快。他说,看着比他大一两岁的学生如此奢侈,顿时觉得自己与其他哈佛学生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事实确实是残酷的,在哈佛这种精英学校,有的人家里可以开私人飞机,而有的人家里却揭不开锅。而且,如果我们要去推测同学们的家境,总是有一万个办法,随便看看大家背的书包或者穿的鞋子,用的手机或者电脑,就会对大家的家境一目了然。

招生与入学

从招生办开始,学校每年都需要公布招收贫困学生的比例,给了多少助学金、奖学金,以此作为学校排名的一个标准。学生入学以后,学校也会开展多元化活动,甚至开设多元化活动室,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背景。我觉得,这个多元化活动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并不会聚集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而是会聚集一些弱势群体,比如说少数民族或者贫苦学生。虽然有一些同学对此有所非议,但是我觉得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同学们建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感。对于心里敏感的同学来说,也许最好的办法并不是把他直接丢到大众中“游泳”,而是可以有一个紧密的团体或者环境,让他找到身份认同感,树立起自己的信心。

毕业以后,家庭条件不均等往往会更加迅速地拉开大家的距离,大家也不会再像大学时一样去掩饰自己的家庭财富。有的同学因为家里提供的资源和自己的努力,不但拿到了很好的工作机会,而且得益于好的导师或老板,发展得很好。有的同学虽然同样努力,但是缺少指点,不免要在社会上走很多弯路。有的同学一毕业就在工作的城市买了房子,所以平时赚来的花销都可以拿来吃喝玩乐。有的同学还要把薪水贴补家用。在农村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更差?看看数据揭示了什么一文中曾指出,农村大学生的就业地更多地集中在中小城市,这些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及大城市,这也许是工作三年后农村/非农村大学生月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原因之一。

所以可以说,虽然学校尝试着让不同经济背景的学生彼此融合,但这种做法也不是万能的。有人甚至疑惑说,作为私立大学,为什么它要担负起让社会分配更加均等的责任呢?其实这并不一定是教育本来的意义。在某些阶段,或者对于大部分精英家长来说,好的学校是他们的孩子与其他学生拉开差距的最好的工具。说得“难听”一点,好的大学只是为了让有钱人的孩子接触更多的“多元性”,因为他们毕业之后也许再也不会有很多的机会与非精英家庭背景的人相处了。当然,对于家庭背景一般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大学读书,能接触到的精英孩子同样也是“多元性”的一方面。在这样的环境下,贫困学生往往是弱势群体,因为既然有多元性,那自然会有冲突,这也是互相学习的机会。

我很喜欢艾米·斯图尔特·威尔斯书中的一句话,他说,社会的不平等并不完全是由教育的不平等所导致的,所以教育也只能解决其中的一些问题,而教育可以做到的,就是尽其资源所能去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

2.家庭背景 不可小觑

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中曾提到“著名大学把自己的财政资源提供给那些学业优秀却经济拮据的学生,但很少考虑这些学生如何才能融入学生与大学之间形成的消费文化之中。大多数学生在选择课程和大学生活方式时,会考虑就业前景,生活拮据的学生尤其关注未来职业的前景”。

如今,接受科学训练的多少与职业生涯机会的多少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与未接受资助的学生相比,接受资助的学生更倾向于表示:自己愿意选择自然科学领域作为主修方向(27.9%比21.7%),更不愿意选择人文学科(20.4%比23.9%)。当他们真正选择主修的时候,以上差异有所减弱,但依然存在(接受资助的学生中,选择自然科学的有26.8%,选择人文学科的有20.5%;未接受资助的学生中,选择自然科学的有22.5%,选择人文学科的有23.9%)。在接受资助的学生中,部分原本打算选择自然科学的学生,最终选择了社会科学作为主修方向。选择人文学科的学生,无论接受资助与否,其百分比没有实质性变化。贫困生无法奢侈地把大学教育机会“浪费”在非实用的学科上。

但是,大学时光不是用来思考我们过去是谁或者现在是谁,而是用来思考我们可能将成为谁。大学生活中略带乌托邦式的氛围,可以解放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当然,学生毕业后会回到现实世界中,或许现实世界与他们过去了解的世界截然不同。但大学应该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鼓励他们实现远大理想,而不是提醒他们现实有多么残酷。只有遵循这些简单的原则,教育的理想才得以延续,我们培养的学生才能肩负社会责任,并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注:本文作者申梦晗系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经济学博士,本科曾就读于布林莫尔学院。现为早稻田大学高等研究所助理教授。

网站地图 | 全国免费咨询热线: | 服务时间:8:00-23:00(节假日不休)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810-5688 举报邮箱:info@xueda.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京ICP备10045583号-6 学大Xueda.com 版权所有 北京学大信息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1324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B2-2010009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京ICP证100956